去年这个时候,苏美璐悄然来港,主要是为了庆祝她爸爸苏庆彬先生花毕生功夫编制的《清史稿全史人名索引》出版,连同妈妈和弟弟们,一齐在香港团聚,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假期。
临送她上飞机回苏格兰小岛时,我向苏美璐说很多读者对她的家族想有多一点认识,问她有没有兴趣出版一本苏美璐家族的书,她说她母亲一直有这个心愿,我便向出版社提出,一拍即合,《珍收百味集》一书由此诞生,由苏妈妈何淑珍女士撰写,苏美璐插图。
经历过六七十年代香港生活日子的人当然感到亲切,像人造花、制水等日常细节,到当年盛开的红颜色莲雾,都很亲切地陈现在眼前。
这是一本多么珍贵的历史见证,还有绝对的艺术价值。从她母亲的口述,苏美璐一笔一笔地画了下来,比看黑白照片更有诗意。
为了令更多的读者接触到此书,特地为她安排了一个画展,让大家可以看到这一百二十幅的原画。要筹备一个画展不是易事,首先是选场地,本来讲好的一个商业画廊,先说要抽二十巴仙的佣金,后来再提出在十四天的展出期间,另收十五万港币的现金,令我们感到十分头痛。
好在皇天不负我们这些有心人,好友郭翠华介绍了民政事务专员黄何咏诗太平绅士,她认为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画展,帮助我们挑了好些场地。
最后决定在西边街的「长春社」举办,是一间文化古迹资源中心,文化保护建筑物,很适合画展的主题,地方虽然偏僻了一点,但由西营盘港铁站走过来也很方便,这一区又新开了不少有品味的餐厅,渐渐形成另一个潮流人士的集中点。
地方选好了,那么裱装的镜框呢?十多年前我替苏美璐在中央图书馆开了一个画展,展出她多年来为我插图的原画,全部卖光。当年只在香港开一次和澳门开一次,澳门的选址是在龙华茶楼,苏美璐更是喜欢。因为只有两地的画展,所以画的镜框可以用很厚很大的木头,但这一个《珍收百味集》画展,香港皇冠出版社的老总说香港展出后,可以到星马和大陆的各个大都市再展,这么一来,非得在镜框上动脑筋不可。
我认为愈简单愈好,简单到用两片塑胶片夹起来就是,搬运起来非常方便,我把这主意用电邮告诉了苏美璐,她也赞成。
那么得找人来造,大热天时,郭翠华和我汗流浃背,在湾仔的裱画店一间间询问,比较价钱,结果找到一家专造塑胶框的,店主说用四颗钢头把塑胶板框住,这是一般常见的做法,我认为太过普通,又无美感,要求改用另一种形式。
「啊,那么有一个人你可以和他商量!」他说。
结果介绍了骆克道一条小横巷中的「隽艺胶片广告制作」公司的陈先生,我们见面,说明来意,他即刻领会,我很幸运在我的生涯中遇到许多这样的匠人,老实、肯干、专业、一心一意把工作做到最好。
要是没有那四颗铁钉怎么做?郭翠华建议把塑胶片造成一个扁平的盒子,把画装进去就是,什么钉都不必用,但又怎么把画固定在理想的位置呢?陈先生说不如用两颗塑胶造的小粒镶进底部,同样是透明,就看不见是钉子了,这么一来,原画就那么放了进盒子里面,展览之前才放进去,展览完毕后把画倒出来,再放入箱中保管,就不必怕纷失和受损了。
制造出来的镜框令人十分满意。再下来就要看怎么挂上去了,长春社本身壁上有许多钉子可以挂画,但地方始终太小,不够那一百二十幅画使用,郭翠华与我又请了美术设计师在中间搭建一幅假墙,再加灯光,一切准备就绪。
画展在九月二号开始,至十月初,一共有三十天的展期,让各位慢慢欣赏。
看了喜欢的话,可不可以买?事前和苏美璐商量好,如果想买,那就要把那一百二十幅全部买下,因为这是一个整体,但我提出要是很喜欢,苦苦哀求呢?她最后答应用上一次开画展的方法,选中的画,可以预订,由苏美璐重画一幅。
东方对苏美璐的认识,也许只限于我的文章。她的插图,我的文字,从《壹周刊》开始至今,不知不觉,已有三十年。只要编辑部把我的稿传给她,即刻有可配合得很好的作品出现,是一个奇迹,我一直都说每一期读「壹乐也」专栏,也是主要看她的画,画比文字精彩。
在西方,苏美璐于插图界是一位数一数二的高手,得到无数纽约和国际的奖状,各位如果有兴趣,可浏览她的网站:www.meiloso.com就知她的威水史,她为人低调,资料皆由Amazon、Penguin、Random House等大出版商推荐。
求她作插图的人愈来愈多,连好莱坞大明星奥斯卡影后Julianne Moore的儿童书也由苏美璐作画。
这次画展中得到她一两幅原作,将会是毕生的收藏。
蔡瀾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