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美璐近況



苏美璐来电邮,说会来香港,这一下子可兴奋了,向她建议:「不如顺便开个画展?」

「兴趣不大。」她回答:「这次主要是来陪父母。」

画家不喜欢开画展的,大概也只有苏美璐一人。

苏美璐父亲苏庆彬先生为了完成他老师钱穆先生的遗愿,花了五十六年心血把《清史稿全史人名索引》一书整理出版。对于一般人来说只是两本很厚的人名记录,但对历史研究者,是多么珍贵的资料!

是的,尊师重道在那一辈子人是生活方式,当今虽然说被遗忘,但苏老先生这次来港,一方面是见证此毕生心血的出版,另一方面是看看他的学生,苏先生在新亚教学数十年,学生们邀请老师,已把那两个星期占满了。最后苏美璐在早上送父母回美国,她乘晚上的飞机回英国,临出发前,我们在机场的美心餐厅静静地聊了一会儿。

「还要坐多少小时飞机才能回到家?」

「这里到伦敦十几个小时,再由伦敦飞爱丁堡,从爱丁堡坐大船到Shetland大岛,再换小船,到另一个小岛,才算回家。」

苏美璐的家,是小岛上一间两百多年的老屋,她说基磐用大石堆成,古木的建材,也能够抵挡住风雨,有一位宠爱她的丈夫和一个可爱的女儿,人生满足矣。

她的丈夫是苏美璐在英国留学时的绘画老师,苏美璐也算尊师重道的。

「小岛上有大街和商店吗?超市呢?」

「什么都没有,如果能说是像超市的,是一间杂货店兼邮政局,和西部片中看到的差不多,从我家去可以骑单车,但我多数是走路,二十几分钟。」

「那等​​于什么都没有了?」

「也不是,还有很小型的工业,那就是我们的沙甸鱼罐头厂,我一直鼓励他们把海里的藻类拿来卖,对健康很好,我们一直吃,所以全家什么毛病都没有。」

「那么神奇?叫什么?」

「叫海藻黑胶,英文是Fucoidan。」

「我一定要买些来试试。你先生Ron呢?每天在岛上除了作画之外,还做些什么?」

「他拿了你给他的iPad,在网上学打鼓,学得兴起,每天要花上几个小时呢。」

「哈哈,女儿阿明呢?」

「阿明也在网上学音乐,当今有Skype教学,学生们可以在网上选了他们想学的科目,很多老师的背景都放在网上,选中了之后交学费,老师就可以通过摄影机拍下来上网,学生可以单对单地向老师学习,科学发达,真是好事。」

「从你寄来的照片,阿明学的是小提琴吧?」

「是同样的小提琴,但不是violin,而是fiddle。」

这令我一头雾水,问到:「到底有什么分别嘛?」

苏美璐解释:「Shetland的人认为violin是有钱人的玩意,Fiddle才大众化、平民化,多数在婚礼或开派对时奏来跳舞的。愈奏愈快,快到令跳舞的人要生要死地跌在地上为止,很适合阿明的个性。」

「她对画画没有兴趣吗?」

「也不能说是全无兴趣,只不过不肯认真去学。阿明这个女儿,胸无大志,只想一天过得比一天快乐。」

「这才是大志之中的大志!对了,她今年多大了?」

「阿明是千禧年女儿,十五岁了,我们的小岛上只有小学,明年她便要到Shetland大岛去上中学,也要在那里寄宿,之后才到爱丁堡读大学。」

「舍得吗?」

「没什么舍不舍得的,她现在每个周末也去大岛上半工读。」

这么一说我想起来了,有一次和苏美璐吃饭,她带了一位中国太太一起来,也是香港去的,和丈夫在大岛上开了一家中国餐厅。

「做些什么?」

「捧碗碟呀!下单呀!什么都做,我来香港之前她在学收钱,好彩没有算错账。」

「阿明多聪明,这点小事难不了她,你自己呢?玩什么乐器?」

「除了钢琴外,我还一直弹古筝,但是我最喜欢还是二胡,很想学,试了几次,阿明最怕听了,所以没学成,她上中学我就能开始。」

「你一点也不觉闷的,是不是?」

「没什么好闷的,岛上的生活很充实,我还养了一群鸡,每天拣鸡蛋做早餐。来生要是生成鸡的话,千万别做雄鸡!」

「做公鸡有什么不好,母鸡都要听它的话。」

「你没观察过不知道,公鸡老了就要把地盘交给儿女,不能留下。我想,要是有公鸡俱乐部就好了,岛上居民养的老公鸡都能聚在一起,偶而闲聊当年的勇事,多好!」

苏美璐总有一套与众不同的见解,时间到了,我送她到闸口,本来还是有点腼覥,握握手道别,最后大家还是忍不住,紧紧地拥抱了一下。

下次,不知要再过多久才能见面了。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苏美璐画展

去年这个时候,苏美璐悄然来港,主要是为了庆祝她爸爸苏庆彬先生花毕生功夫编制的《清史稿全史人名索引》出版,连同妈妈和弟弟们,一齐在香港团聚,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假期。 临送她上飞机回苏格兰小岛时,我向苏美璐说很多读者对她的家族想有多一点认识,问她有没有兴趣出版一本苏美璐家族的书,她说她母亲一直有这个心愿,我便向出版社提出,一拍即合,《珍收百味集》一书由此诞生,由苏妈妈何淑珍女士撰写,苏美璐插图。 经历过六七十年代香港生活日子的人当然感到亲切,像人造花、制水等日常细节,到当年盛开的红颜色莲雾,都很亲切地​​陈现在眼前。 这是一本多么珍贵的历史见证,还有绝对的艺术价值。从她母亲的口述,苏美璐一笔一笔地画了下来,比看黑白照片更有诗意。 为了令更多的读者接触到此书,特地为她安排了一个画展,让大家可以看到这一百二十幅的原画。要筹备一个画展不是易事,首先是选场地,本来讲好的一个商业画廊,先说要抽二十巴仙的佣金,后来再提出在十四天的展出期间,另收十五万港币的现金,令我们感到十分头痛。 好在皇天不负我们这些有心人,好友郭翠华介绍了民政事务专员黄何咏诗太平绅士,她认为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画展,帮助我们挑了好些场地。 最后决定在西边街的「长春社」举办,是一间文化古迹资源中心,文化保护建筑物,很适合画展的主题,地方虽然偏僻了一点,但由西营盘港铁站走过来也很方便,这一区又新开了不少有品味的餐厅,渐渐形成另一个潮流人士的集中点。 地方选好了,那么裱装的镜框呢?十多年前我替苏美璐在中央图书馆开了一个画展,展出她多年来为我插图的原画,全部卖光。当年只在香港开一次和澳门开一次,澳门的选址是在龙华茶楼,苏美璐更是喜欢。因为只有两地的画展,所以画的镜框可以用很厚很大的木头,但这一个《珍收百味集》画展,香港皇冠出版社的老总说香港展出后,可以到星马和大陆的各个大都市再展,这么一来,非得在镜框上动脑筋不可。 我认为愈简单愈好,简单到用两片塑胶片夹起来就是,搬运起来非常方便,我把这主意用电邮告诉了苏美璐,她也赞成。 那么得找人来造,大热天时,郭翠华和我汗流浃背,在湾仔的裱画店一间间询问,比较价钱,结果找到一家专造塑胶框的,店主说用四颗钢头把塑胶板框住,这是一般常见的做法,我认为太过普通,又无美感,要求改用另一种形式。 「啊,那么有一个人你可以和他商量!」他说。 结果...

《往食只能回味》序

在二○一六年九月,我们一班人为苏美璐举办了一个画展,地点在很偏僻的西营盘古建筑保护的「长春社」,为期一个月,结果正如所料,要来的人总会来到,每天人头涌涌,是近年来最成功的一次画展。 一共有一百二十幅画,是苏美璐为她母亲写的新书所作的插图,由五六十年代的黑白,逐渐进入彩色,见证了香港的历史,也写尽了她们一家人的亲情。图画比旧照片更有诗意,非常之精彩,现在国内各大城市都来邀请她重展。 苏美璐说她喜欢的是那些在平板电脑中作的黑白画稿,我说没有问题,只要她储存在「手指」就是,在画展中我弄来了一部大型电视机,插入「手指」,便能把她从五六十年代到现在的各张画稿一一呈现给前来参观的人看,两种视觉享受都齐全了。 平板电脑的风格延续了这次《往食只能回味》一书的插图,用黑白粗犷的线条记录苏美璐小时候吃过的东西,也是我们都试过的小食,我想每一个人都会在文字和绘画中找回各自片段的回忆,感到非常之亲切。 苏美璐一生为其他人作画插图,这次更难得的是以自己的文字来表现,最初的构想是由她们兄弟姊妹共同创作,各自写出大家记得的食物,来纪念父母亲养育之恩。后来各人因事忙而少了参与,由苏美璐一人兴致勃勃地写了下来,这点在书中后记的那篇详细地叙述。 苏美璐本人清清秀秀,高高瘦瘦,一副不吃人间烟火的样子,想不到她小时是个贪吃的肥妹仔,文章中的裹蒸糉、蚝油豆、合桃蛋糕、崩大碗,有些现在还能找到,有些已经消失,至少味道已不一样了,从她的文字中,可以想到当年的美味,为什么会一直吃,吃到发胖为止,另一方面,又能看到无限的唏嘘。 图画中的形象和风格,与她替我作的插图完全不同,在平板电脑中的画稿作风,更加纯朴天真。我问她今后会不会改变作风,完全用这种方式创作?她回答道也许今后画肥妹仔时,才会维持。 其实这也不是什么新风格,苏美璐作画一向严谨,在一张又一张的画纸上起稿,最后才开始绘图,她认为自己太过浪费纸张,平板电脑能够帮助她解决这个问题。 平板电脑就像铅笔和钢笔,一样是工具,举一个例子,她最近跑到贝壳工厂去写生,那里又湿又冷,当然不能架起画架作画,有了平板电脑就有无限的空间,把整个工厂画进去都行,只需按几个掣就能放大或缩小,怎么改动都不必换另一张纸。但是她认为如果今后不用纸张是一件很悲哀的事,不希望有一天看不到纸张。 这件事令我想起多年前,我们的书信来往用的是传真机,在日新月...